其实中国的#民俗文化 和民间文学可谓博大精深。当然,最近几十年,华夏大地发展太快,所以导致了很多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学的消失,没有经过漫长岁月的侵蚀,而是出现了断崖式的那种消失。
图片
比如评书这种文化载体,现在就已经日渐式微——记得在1990年代的时候,《三侠五义》、《大八义》、《小八义》、《杨家将》这类传统评书内容频繁出现在电视上。但现在,别说这些评书了,年轻人还有几个看电视的?都去看短视频了。
其实也包括我写的这篇文章:我相信能看到我这边文章的人,也都是有见识、热爱阅读的朋友。因为现在,看图文的都不多了。
在传统民俗文化里,有不少俗语。其中有这么一句话,如今不少年轻人不大理解:#一户开两门,人财两难存。
1、正门只有一个
其实当代青年大多都是住在楼里的。自从城镇化运动,大量居民上楼以来,邻里文化也随之荡然无存——比如过去住平房,街坊邻居之间互动很强,而且相对熟悉——最起码住平房的时候,如果你不知道你邻居家的情况,无疑是很不可思议的。而住了楼房并非如此:比如说我们家对门是干啥的,我现在也不知道,当然也懒得知道。
当然,以前对门有一任邻居,她家闺女倒是挺可爱的(笑)。
图片
所以,因为社会基础没了,导致很多人不大理解俗语背后的逻辑。
在古代,形容一个家庭的财力或者说综合实力,有两种说法:高门大户、小门小户。前者指的是实力派家庭,后者就是穷人了。当然现在也有“大户”这个词。
而在古代,“一户开两门,人财两难存”,是形容大户人家的。
当然,其实古代一个人家不可能就一个门。在古代华夏,最大的大户是皇家。明清帝王住在紫禁城,那紫禁城的门也就更多了。但是,不论是皇家还是民间大户,正门只有一个。
相信看过明清题材电视剧的朋友都见过这样的情景,当然一些古代题材的影视剧也有类似的情节:那就是送菜的、送水的想进宅子里,只能走后门。皇宫的太监、大户人家的仆役出门办事儿,也是走后门。
记得电影《一代妖后》里面,还有这样的一个桥段:同治帝的皇后怒怼自己的婆婆慈禧太后,表示自己是从“大清门”(紫禁城正门)抬进来的——慈禧太后是嫔妃出身,进宫的时候,不是走的正门。而这番话,无疑激怒了慈禧太后。
2、一户开两门
所谓“一户开两门”,指的是一户人家,同时开俩正门。
古代华夏讲究“天无二日,民无二主”(当然古人不知道三体世界最多有三个太阳),所以一户人间出现俩正门,无疑是很反常的。
图片
而“一户开两门”,其实背后的逻辑是因为,一个大户人家,出现两股想要当家做主的势力——要知道古代大户人家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,往往会产生管理危机。古人没有现代的管理学加持,因此对于管理成本激增的情况,往往会手足无措。
而这时候,家庭内部关于财产纠纷就会变得很明显,很激烈。而这种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,就会出现“二元对抗”——于是在形式上,就会出现一户开两门的情况。
3、俗语
当然,这种二元对抗也只是临时性的,或者说过渡阶段的。而随着这个过渡阶段的结束,大家庭的分裂,也是必然的。
而随着大家庭的分裂,也意味着大家庭的财富和人丁,都会流失一部分出去。
所以,这才有了“一户开两门,人财两难存”的说法。
其实,古代产生的不少俗语,都是基于一定的普遍现象,做出的一种总结。
只不过,在流传的过程中,被人理解成一种风水禁忌。
其实这个流传过程,也挺有意思的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